日本大地震来临时,位于重灾区、离海边仅一百多米的宫城县户仓小学的107名小学生,按平时上课学到的应灾程序,先是钻到桌子底下,随后迅速离开教室跑向操场,跑向高处,从而在这次地震海啸中幸免于难。
在许多国家,包括地震、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灾害的防灾教育,早已是中小学的必修课——
今天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与气候”。
气象专家张明英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衍生灾害增多,因此,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灾难逃生教育进入校园,“课”不容缓!
城市衍生灾害增多
灾难逃生教育有缺陷
“北京西北高、东南低的特殊‘北京湾’地形,导致天气灾害种类多,我国14种天气灾害,除台风外,其余的暴雨、大风、高温、冰雹等13种都屡有发生”,张明英说,尽管北京的气象灾害出现有“大年”、“小年”,但灾害随时可能发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决不能丢。
张明英说,大城市人口增多、植被减少、大气污染、燃料使用倍增、城市的柏油水泥化等,使得城市出现了特殊的小气候,极端天气事件又会引发供水、供电、交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并衍生出次生灾害。
对此,天津市气象局副局长郭虎深有同感。他指出,以暴雨为例,发生在城市的短时强降雨可能造成排水不畅,引发交通瘫痪、道路塌陷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市民喜欢到郊区旅游,但汛期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因此,外出前往暴雨区域,起码要知道如下几点:不要试图徒步涉过水已达膝盖的流水小溪、开车如果轮子陷住立即弃车寻找较高处、水源支流洪水可能稍晚出现等。如果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这些都是安全隐患。
2007年是全国灾害较轻的一年,但就在这一年我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5364起,造成人员伤亡1801人,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
“现在,社会上灾难逃生教育是有缺陷的”,郭虎介绍,2006年黑龙江某地一场局地暴雨引发了山洪泥石流,当时某部队的战士正在山上训练,看到山洪倾泻而下,眼疾手快的战士们迅速逃到山脚的民房顶上,但谁也想不到泥石流瞬间冲垮民房连同战士们一同被卷走。
“山洪暴发的最佳逃生路线恰恰是向山上走”,郭虎说,这些战士都是高中毕业,哪怕学了一点儿相关知识,也不会选择这样的逃生路线。另一个事例曾在北京引发了多家媒体讨论,某高校博士生在景区雷雨多发时打手机,引发直击雷身亡。
校园防灾教育
开端良好尚未见成效
气象专家张明英同时担任北京理工大学附中、首师大附中等四所学校的辅导员,为学生们教授气象知识。
每到一个学校,张明英必讲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指南。他说,气象预报、天气现象等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生活中的气象,一个学生如果能看懂电视、报纸等媒体发布的暴雨、雷电等灾害预警信号,并迅速联想到相关防御指南,我的课就没白上。
目前,本市有3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学生气象小组,定期由市气象科普馆的工作人员上门指导。
不仅仅是北京,全国各地都已经着手防灾减灾进教材、进课堂、进活动,新举措、新动作频频。
去年起,湖北省教育厅将每年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11月9日(全国消防宣传日)所在的周定名为“全省中小学安全逃生演练教育活动周”,开展以防地震、防火灾、防洪水、防冰雪雷电等自然灾害和校园伤害事件的安全知识教育、模拟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成都市实施普通高中课改方案,高中生修满144学分方可毕业,而《自然灾害与防治》列入高中人文方向选修课。浙江省政府针对当地易受台风等自然灾害袭击的现状,要求将洪涝、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防御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
“一些学校防灾减灾教育开端是好的,但好像还不在点上”,这是张明英的一个明显感觉,很多学校还是停留在兴趣或者课外活动补充部分,预防避险的技能培训少。张明英说,防灾减灾的教育应当是有系统、有计划的,在内容上要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预防;理论与实践并重,定期举办防灾减灾训练;针对学生年龄阶段不同,教育内容和手段不同等。
家长、学校、社会
防灾减灾一个也不能少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认为,我国安全教育进课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安全手册进课堂的阶段。调查发现,学生中90%以上对逃生基本知识根本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对灾害发生时往哪里逃生、怎样进行自救互救更是了解甚少。
“消防演习倒是年年弄,但是从来没搞过地震演习,也不会搞啊!”朝阳区某小学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一直想搞防震演习,但具体操作方法始终不统一。“有的书上说地震时不能乱动,得钻到桌子底下;有的又说桌子底下不安全,要找房间里的三角区躲起来,可教室就四个三角区,学生太多怎么办?万一学错了怎么办?万一出现踩踏事件怎么办?”
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提出理念容易,但落实起来很难。这不仅涉及了政校关系(行政职能与学校自主权)、家校关系(主要是收费敏感问题)等矛盾,还涉及课标制定、教材编写与审定、教师培训、课时落实、效果评价等程序,不可能急于求成,立竿见影。另外,多年来在许多教育内容上,主管方面都提出“进课堂”,如交通安全进课堂、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京剧进课堂、文明礼仪进课堂等等,哪一方面不重要?都很重要。
有教师表示,在地理课课程改革上下工夫,可能会使这一问题简单化。地理教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学生一起研讨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等。
也有专家认为,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家长、学校、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去年元旦,北京连续暴雪,市政府决定停课一天。因极端天气而停课这在北京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应该是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集体应对气象灾害的一次实践。在这方面,香港政府和教育界的经验值得借鉴。在香港遇到高温、台风、暴雨,学校、教师有权依法采取停课、集中避险等措施。
■专家观点
将安全课定为常设性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 陆琴
面对同一灾难,如果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结局。建议教育部应编写出规范的安全教育教材,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模块,对学生进行防落水、防火、防触电、防雷击、防拐骗、防盗抢、防敲诈、防走失教育,向学生传授自救互救常识和逃生技巧。并规定所有学校每个学期要开展不少于10个课时的应对灾害知识教育,将安全课定为中小学生每学期的常设性课程,而且每个学期必须有针对性地举行一次专项演练。
生命教育课应比照体育课
全国政协委员 杨春兴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育,很少有与灾害管理、紧急避险与逃生等事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很少有学校和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紧急避险和逃生演习。我们应该让以珍重生命为主题内容的教育进课堂,将有关紧急避险与应急逃生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的教育内容。如可以比照体育课的内容列入中小学校考试、考核的范畴,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应对火灾、风暴灾、水灾、地质灾害、地震以及反恐、反劫持、反抢劫等方面的演练,增强防震减灾与应急避险意识,增强防范与逃生技能,以避免出现由于逃生方法不当,避险时发生踩踏事件。这种教育对中小学生会终身受用。
■链接
日本学生
在体验中学会应对灾害
学校成了一个牢固的避难所,不仅是因为学校拥有抗震能力强的安全建筑,更重要的是学生受过防灾教育。这些,日本学校是如何做到的呢?
以学校为中心的地域防灾体系
东京太子堂地区学校协议会以太子堂中学为中心,致力于地域自主防灾活动,使地区内的学校和家庭联为一体,在“健全育成”、“地域防灾”和“丰富的教育活动”三大方面开展活动,并培养了310名学生和30名教师作为自主防灾的担当者。一旦发生紧急事件,这些熟悉社区和居民基本情况的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应对灾难和组织救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实现社区和学校之间的互助互救。
他们的自主防灾活动主要有:
D级泵技能讲习会 在地区消防署的指导下,使用7台D级消防泵,所有学生及教师参加小巷内的灭火消防演习,每年6月实施;
急救救生技能讲习会 这项活动由初中三年级全体学生参加,通过学习普通救生知识,掌握应急治疗技能;
避难所体验幸存野营活动 这是一项由中小学生和社区市民一起参加的活动,就是切断对外联系,进行野外独立的一夜两昼体验学习;
向先进的防灾城市学习 以学生会为中心组成项目组,提出有关创建城市防灾公园和广场的提案,该提案有益于对区内公园的避难设施进行完善的计划。
防灾教育的核心是体验
日本的学校在防灾教育方面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体验式。在灾难尚未降临的时候,人们往往因为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而忽视防灾的重要性,或者干脆认为灾难离我们遥不可及。体验式的防灾教育则借助接近真实的体验,“拉近”灾难与人之间的距离,除了在体验中学习到应对灾害的常识,更重要的是为面对灾难做好了心理层面的准备,当灾难真正降临时,能够从容、镇定地应对。
日本文部省规定,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而演习的日期和方式由学校自主选择,只是在学校确定方案后须获得批准方可实施。学校的演习也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每年年初开学的时候,考虑到刚入校的新生还不太熟悉演习过程,学校会在演习开始前事先通知学生,然后逐渐提高演习速度,即在不通知师生的情况下搞“突然袭击”,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灾难发生时的真实场景。日常的模拟演习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逃生技能,也有助于他们在面对灾难时克服恐惧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