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洪宇视点

中国教育报:学者的使命

发布时间:2012-03-05  

 

  教育热点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成为一时热门的教育话题,有些教育热点往往难以很快解决,进而演变成为教育难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出现之后,往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果不能形成对它们的全面、科学认识,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就会酿成社会事端,给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损害,乃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的学者,尤其是教育研究者,要关注并主动研究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研究解读,以消除人们的一些误解,进而引导社会大众正确地理解教育,形成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我的原初专业是教育史学,过去主要是探讨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革及其规律,尤其是陶行知等近现代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为当今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近年来,由于工作关系,同时也是现实的需要,我对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有所涉猎,如教育公平问题、义务教育免费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化问题、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校车安全问题、教育立法问题等,也给全国人大及教育部门提了不少建议与意见,汇集出版了《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乐为教育鼓与呼》等论著。我深深体会到,它们不只是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联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大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需要政府其他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齐心协力、共同解决的事情。

  研究解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研究者自身首先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与立场。许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成因复杂,积重已久,政府有关部门并非毫无察觉或认识,也不是不想解决,而是一时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或还需等待解决的最佳时机,需要社会上和学术界提出良策高招,促成解决。因此,一味埋怨、指责,于事无补,于己也无益。有些喜欢标榜自己是“社会良心”的人,声称不批判社会和政府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其实这是对知识分子本质与内涵的严重误解或曲解。知识分子固然应对社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意识,但更重要的是,应有一种建设的态度,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把国家、民族的利益始终摆在个人的名利之上,展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我近年与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省教育厅、华中师范大学三方领导一起联络组织湖北地区与国内的教育研究者,成立民办的长江教育研究院,注重从教育实际中发现问题,重点研究教育政策。

  我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一直坚信,“民众的立场,建设的态度,专业的视野”才应是每个学者,尤其是教育研究者所秉持的基本准则。这里所谓“民众的立场”,是指以人民群众特别是人民群众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不是以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对待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所谓“建设的态度”,是指以合作的姿态、合适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积极办法与措施,而不是以对立的姿态、生硬的方式要求政府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所谓“专业的视野”,是指分析问题或提出对策,都要以专业的知识与理论为背景,以深入调查研究得来的大量事实和资料为依据,以深思熟虑为基础,而不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愿深入基层实际,满足于网络传闻,道听途说,不管是自己平素有没有研究,动辄以“专家”自居,对什么问题都发表评论,只批判不建言,话说得越激烈、越尖锐就越自得,哗众取宠,误导社会大众,猎取虚浮声名。

  今天的中国,发展与改革的任务空前繁重,学者特别是教育研究者的责任也空前重大。对待教育难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渐进的改良(“费边式”战略),一种是激进的革命。激进的革命固然看起来快捷彻底,但代价太大,成本过高,而且往往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渐进的改良,尽管推进速度缓慢,但稳中求进,代价较小,成本较低,后遗症小。在一个和平建设的年代,知识分子最好是通过渐进的改良以达致社会改造之目的。我们每年3月上旬在中国政治的“盛宴”全国“两会”期间,组织推出长江教育研究院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和《中国教育黄皮书》,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就是本着以上原则与想法来工作的。

  应该看到,由于历史与现实、教育与社会的原因,许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反复性,而且不同时期的教育热点、难点也不尽相同。教育研究者应将教育热点、难点研究解读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吸引、吸纳教育科学以外其他学科学者的思考,研究他们感兴趣的教育问题,努力做到多学科、多视角的解读,以有裨于社会大众,有裨于教育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