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案提案

关于搭乘工业4.0快车,实现我国“制造强国”梦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5-03-05  

 


周洪宇2015年人大议案建议


  关于搭乘工业4.0快车,实现我国“制造强国”梦的建议


案由:


  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引领下,先进制造业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再工业化”并非简单回归,而是以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旨在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制造业新的制高点。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的浪潮,被视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德国将这场变革视为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工业化的第四个阶段,因此将之命名为“工业4.0”战略。该战略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将智能生产与嵌入式生产相融合,给生产价值链务模式,通过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不仅通过销售产品创造价值,也通过卖技术、卖服务创造财富。特别是给工业生产带来根本性变革,从而开辟新的工业模式。


案据:


  一、中国作为 “世界工厂”在过去30年享受到了全球化红利带来的飞速发展,但是目前这种红利正逐渐消失,仅仅依靠低廉的人力和资源成本不能帮助中国赢得未来的工业竞争。


  德国通过工业4.0战略,在制造业领域大力应用物联网以及服务互联网技术,在向工业化第四阶段的迈进过程中先发制人,推动制造业从单纯的围绕产品制造的产销模式,向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基础上的智能制造模式转型。


  未来十年,“工业4.0”可能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而且有利于发达国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通过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控制产业制高点,运用现代制造技术和制造系统来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通过装备新兴产业来强化新兴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同时,其在高端服务业的领先优势将被进一步强化。从综合竞争绩效角度看,工业4.0可以通过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在维持“可接受成本”的基础上,针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提供较中国产品种类更丰富、功能更齐全、性能更稳定、使用更人性化、环境更友好的产品。


  因此,我国的产业赶超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制造技术创造的技术和市场机会,则“中心-外围”这种不利于后发国家的世界分工体系被进一步固化。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向发达国家回溯,导致制造业重心再次向发达国家偏移。从综合竞争绩效角度看,工业4.0可以通过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在维持“可接受成本”的基础上,针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提供较中国产品种类更丰富、功能更齐全、性能更稳定、使用更人性化、环境更友好的产品。


  我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巨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资源、能源环境和市场的约束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与先进制造技术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和积累,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最大挑战。我国的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目前,“中国制造”正受到双重挑战: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再工业化”运动,东盟、印度和拉美国家则拥有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在保持增长的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就成为我国制造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中国要保住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加强工业数字化进程,构建工业集成化的平台,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工业4.0时代的变革。


  在工业4.0时代,中国的工业生产已不能仅满足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只有将新技术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优化工艺流程,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的商业模式,在国内形成供应链、价值链体系,以供应链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化制造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既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中国必须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把握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趋势,借鉴德国推进工业 4.0 的经验推动我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向“全球智造强国”的转变。依靠创新形成独特的制造技术和制造业升级路径,实现产业提升的跨越式发展。


建议:


  1、请全国人大转国家工信部,委托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德国推进工业 4.0 的经验,结合我国“十三五规划”的起草,制定战略规划,研究有关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并尽快组织实施,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2、我国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应力求:


  (1)面向未来的产业链分工扩展转型范围


  未来的生产形态,不同于传统流水线或集中化机器大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和自组织将导致生产要素、生产组织模式乃至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出现重大变化。这要求我们在发展集约式经济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将转型范围从生产要素结构进一步扩展至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等领域。以调整经济结构为发展战略,更强调国民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平衡个人、城乡、区域间的利益分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特别强调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我国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进程中,可借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具有前瞻性、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规律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突破设计研发、品牌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制造业转型可能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围绕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关键技术,注意发现和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3)鼓励企业牵头官产学研联合,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我国有着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潜在市场大,应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结合我国制造产业的现状和需求,加快针对工业软件、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系统、智能工业设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注重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避免我国沦为发达国家装备制造技术和产品的倾销市场。


  重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使中小企业能够应用工业4.0的成果来解决“产、学、研、用”互相结合和促进的问题。大型企业尤其应发挥市场和资源优势,加大投入,牵头官产学研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努力探索制造业升级路径,形成差异化的制造技术优势。只有让大型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才能吸引中小企业跟进,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


  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关键技术的发展和突破,更应重视系统配套体系、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4)推进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的建设


  重视标准在工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我们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中,不仅要重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及时出台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而且还要实现标准的国际化,使得中国设立的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采用,以夺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球制高点。


  标准规划建设与实施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参差不齐,工业软件被生产设施绑架,互不兼容,彼此难以集成。一些企业和行业联盟曾尝试提出多套技术标准,但均因缺乏足够的技术和市场号召力,未被市场广泛认可。这就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牵动大型企业联合制定和推广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标准规划,激活市场需求,吸引社会多方力量积极推进技术创新。


  3、国家应对现代工业基础好、制造业实力强、科教资源丰富,走在国内现代制造业前列的特大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深圳、西安、沈阳、杭州、成都,尤其是已被国家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北京、武汉、上海、天津等城市),借鉴德国工业 4.0 的经验,组织开展试点,支持其先行先试,推进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在正在起草中的我国“十三五规划”里予以明确,研究有关扶持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并适时予以推广,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建议人: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