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访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华意
民进湖北省委会调研室 贺娜
地理信息产业,是以现代测绘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地理信息产业包括航天航空遥感、大地与工程测量、装备制造、相关软件开发、应用工程服务、导航定位及位置服务、地图制作与出版等主要产业内容。地理信息产业是当今国际公认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世界各国纷纷看好这一市场,快马扬鞭,大力发展。早在1990年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产品的世界年销售额就达到15亿美元。目前,全球地理信息产业的年增长率已达35%以上,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打造湖北未来竞争优势,是当前各地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采访了民进湖北省委会会员、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华意。
笔者:请您简要介绍近年来湖北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吴华意: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2011年从业单位已2.2万家,产值近1500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全国有200多所高校、20多所职业学校、200多个研究机构开展地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教育和研究工作。“十二五”末产值预计可达2000亿元。
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拉动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省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已突破250亿元,地理信息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7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5个,地理信息从业单位达1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产业服务内容已从卫星导航、遥感数字测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数据获取及分发服务,拓展到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基于时空信息服务的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化行业管理及应用等方面,并向金融、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管理、智能生产、百姓生活等领域全方位深度拓展。
一批从事地理信息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据了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系统、遥感系统软件等领域一半的市场。例如,全国三大基础地理信息软件(武大吉奥的GeoStar、中地的MapGIS和北京的超图)有两个是“湖北造”,全国的移动测量车技术都来源于武汉大学,有一般以上是湖北研制。作为湖北地理信息产业领头羊,“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在产品、技术、产值总量在全国均处于领先位地位。规划预计,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到2020年,湖北“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带动其他行业的产值规模达到3000亿元。
笔者:您能介绍一下当前地理信息产业链的打造情况吗?
吴华意:从产业增值的上下游过程看,地理信息产业链可以分为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地理信息管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工程应用等,每个环节又可以细分为硬件研发、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工程实施、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商业模式又有自主设计、外包、服务、购买等。因此,地理信息产业活动主要围绕地理信息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进行。地理信息产品包括数据产品、相关硬件、软件以及系统集成,地理信息服务包括地理信息产品服务、应用服务和技术服务。地理信息产业链由地理信息获取与加工、硬件制造、软件研发、数据与系统的生产、开发和地理信息服务等构成。地理信息数据与系统等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在地理信息产业链条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地理信息产业活动的核心。
目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企业分布在从数据获取、加工、基础产品研发、定制、维护、升级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主要模式有:(1)产品研发,培育二次开发商模式,由二次开发商做工程。(2)从底层产品开始开发,基于自己的底层技术二次开发做工程,实施工程竣工递交模式。
笔者:您认为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存在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吴华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篇第十五章第三节)明确地指出,地理信息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是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导航卫星定位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地理信息资源的生产和服务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地理信息企业大都是从高校孵化出来的企业,技术很先进,但是市场的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和跟进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社交网络等带来了社会结构、市场结构、营销手段、穿透空间的变化,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在产业链中处于利润率较低的位置。目前,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亟待解决,如:
(1)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培育二次开发商的成本高。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跟踪、研发、维护一个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培育二次开发商需要非常强大的市场能力和技术支持,在与国际大公司竞争时,往往处于弱势。
(2)工程项目的需求多样,工程递交后维护工作复杂;但是递交后一般由甲方维护,往往因为需求的进一步变更而无法适应,导致系统的寿命短,同时影响公司的声誉。
笔者:您对地理信息产业进一步提升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力有哪些好的建议?
吴华意:结合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国家应高瞻远瞩,提前布局和引导,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链延伸并着重发展地理信息服务,从“以产品研发为核心”的模式向“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模式转型,在国际化、国产化和本地化三个方面,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转型发展壮大。
(1)政府应大力推进从信息技术的采购过渡和延伸到信息服务的采购。过去,政府部门以采购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一次性供应为主,由于这些设备都存在损耗,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维护、更新、升级,需要场地、人员、安全、能源等持续供应,由政府部门自己组织人员做这些工作未必是自由方案。建议直接将这些计算机硬件的采购逐步过渡到计算能力的采购,软件、网络、数据等都改为由专业数据提供服务,营造“政府的归政府,企业的归企业”的市场氛围。涉及到地理信息产业的包括,测量数据的采购改为数据的服务采购,电子地图的采购改为网络地图服务的采购等等。
(2)促进企业转变思路,从产品研发型企业转型为信息服务型企业,比如:将地理信息服务的产业从产品研发和工程开发模式进行扩展,数据端延伸到数据的获取,应用端延伸到系统的维护升级、和长期的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同时改变过去的系统移交模式为服务长期提供模式,借助网络技术,实现更多的信息投递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笔者:地理信息产业要想实现产品研发向信息服务转型,需要政府在那些方面予以支持?
吴华意:我们希望政府能协助企业,做好服务的国际化、国产化和本地化,切实提高整个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国际化:地理信息产业属于我国优势产业,通过过去20年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已经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走在世界前列,可以考虑以这些环节的服务为契机,先攻破比较薄弱或者高成本的地区,走向世界。如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于2013年在芬兰开设分公司,2014年在瑞典开设分公司。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可见,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未来有着广阔的、有利的海外市场空间,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能制定相应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并纳入“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在产业促进政策上要充分给予支持和倾斜。
(2)国产化: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大力提倡国产化,我国每年用于地理信息软件的引进花费了很多外汇,而地理信息系统在很多时候都是保密的,需要在核心领域使用自己的产品,保证国家安全。
(3)本地化:各级政府采购应在同等情况下,优先使用本地的地理信息服务,除了降低服务提供的成本外,同时能有效促进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其在经济转型中的“中场发动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