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案提案

关于在国家博物馆悬挂横匾,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引领风尚,教化民众,以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3-02-28  


周洪宇2013年议案建议


关于在国家博物馆悬挂横匾,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引领风尚,教化民众,以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议


案由:

  一、中国古代匾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匾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匾额的产生,缘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是国家组织出现之后,官方为认识社会、管理国家的一种行政行为。同样也是历代统治者以文治国的一种形式或手段。两千多年来,匾额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集书法篆刻、文史 、雕刻于一身,辞藻华美、书法精湛、言简意赅,与建筑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是精美实用工艺品,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的特点,对建筑和周围环境也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而且匾额的存在,也使古建筑成了珍贵的历史坐标,正所谓:“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自有匾额以来,它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建筑、民俗、文学、艺术、书法相结合,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

  我国官方匾额遗存处主要在北京,而北京的匾额遗存处主要是故宫和颐和园,这些地方一直受到国家保护。除此之外的地方,匾额破坏非常严重。一方面由于洪水、火灾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另一方面,由于战火和一些“与封建思想决裂”的行为,匾额遭到大肆破坏,特别是民间匾额。加之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改造加快,很多匾额在拆迁过程中被损毁。而国家所属的各级博物馆,对匾额的保护力度也有所欠缺,多数没有匾额的专项收藏,导致有些流落民间,出现在古玩市场和拍卖会,但其中仿品居多,不具有唯一性。去年12月,笔者有幸第三次走访宝岛台湾,所到之处,包括偏僻乡壤文教建筑,看见匾额保护工作做得不错,深感欣慰,也令人汗颜,真诚希望两岸人民加强合作,相互借鉴,共同保护匾额这份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我国古代统治者有向外邦赐匾的传统。清朝时期,有康熙、乾隆等7个皇帝向日本琉球赐过御书匾额9块。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的摧毁,已全部摧毁。但日本在战后又重新制作恢复了“中山世土”、“辑瑞球阳”、“永祚瀛壖”三块牌匾,显示了日本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清朝时期,古代统治者还向朝鲜和安南赐过匾额,赐予朝鲜的有,乾隆八年,“式表东藩”;乾隆四十三年,“东籓绳美”;嘉庆十年,“礼教绥藩”;道光九年,“缵服扬休”。赐予安南的有,康熙二十二年,“忠孝守邦”;雍正二年“日南世祚”;乾隆四十九年“南交屏翰”。这些匾额在封建王朝的输出,有着传播文明和教化邻邦的作用,也为世界了解、认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史,让国人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重要建筑物悬挂横匾具有多重意义与价值

  匾额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特别是横匾,是中国文化最外在、最典型的代表,官方一直是应用的主体。在古今建筑上,官方添置悬挂巨大的横匾,用以标识名称或为彰显其雄伟气势的实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最着名者,当属山海关,建关百年之后,明代进士萧显,一面“天下第一关”巨匾,名扬天下。嘉峪关,左宗棠行书“天下第一雄关”巨匾,是五百年后重建时设置。故宫北门,在原有“神武门”竖额之下,不囿于旧制所镶嵌的长十米,宽2.2米巨大石匾,其本身已成为着名景观。

  三、将国家博物馆标识设为横匾是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化民众、服务社会的作用,以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建筑物的名称标识,首先是标识建筑物的性质,进而标识建筑物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地位。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国自近代以来,命运多舛,历经了数百年的炮火,许多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匾额又属于首当其冲被损毁的文物,因此,在匾额这一珍贵的文化形式面临断层的时候,必须高度重视对匾额文化的保护,我们可以国家博物馆标识设置横匾为开始,继承传统文化特色,恢复传统文化活力,让子孙后代多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国家博物馆现有标识,设置于建筑物两端而不是置于中央,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悬挂匾额的方式,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后,摘去了白地黑字刺眼的窄长牌,将“中国国家博物馆”标识文字镶嵌在胜利廊南北两端建筑物墙面,与原有白地黑字牌比较,应该说是个进步。但新的名称标识形式虽类似匾额,但在设置上由于没有严格而规范地应用匾额这种艺术形式,故存在着没有凸显民族文化特征的弊病。且字小位置过高,虽然有昭示万众之心,但却不清晰显着,未能达到引人注目使人一目了然愿望。存在着看不清,看不见,多被人忽略等问题,没有发挥标识的作用。与中轴线上所有官方建筑标识方式皆不吻合,有不伦不类背离之感。最重要的是在天安门广场的三座建筑,四个机构,在标识形式上的不统一、不一致、不协调,破坏了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的氛围,破坏了中轴线历史文化连续性的完整,而国家博物馆标识设置的方式,在引领文化取向上更给人以混乱的感觉。

  国家博物馆现有标识,设置于建筑物两端而不是置于中央,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悬挂匾额的方式与习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若设置成横匾则可让匾额成为国家博物馆的一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名片,成为供后人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文物,其匾额本身就可以成为国家博物馆具有特殊价值的藏品。且统一标识可突出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横匾与博物馆(院)建筑群的匹配,必将呈现出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景观,使中国匾额这一具有中国优秀传统特色的文化形式得以弘扬和传承,为“文化中国”增添丰富内容。


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督促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是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中国古代匾额保护恢复工作,首先在国家博物馆设置横匾,拆除国家博物馆西门上方的红色装饰,在正门两颗廊柱的顶端,悬挂一面巨大的横匾。匾额上只标注“国家博物馆”五个大字,这样既照顾了人们称谓的习惯,又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播报用语保持一致,其形制最好用红底金字,最好请当代书法名家或知名政治人物题写,当然最终方案需由各方面的领导与专家学者研讨确定。


建议人:周洪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助理:姚远利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