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案提案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及中国教育应对之策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3-02-28  


周洪宇2013年议案建议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及中国教育应对之策的建议



案由: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危机往往催生重大变革。当今全球性危机仍在继续蔓延中,一场重大的变革“迹象”已经呈现,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场新的变革。一些专家学者把这场新的变革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变换的世情和国情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尤其应该积极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加以应对。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没有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还是没有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再也不能错过了!这不仅关系到我们是否再一次错过工业革命的机遇,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能否最终实现.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指在工业领域中,由于新的制造工具的使用,推动了工业发生根本性变革,引起工业从旧质变飞跃到新质,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崭新面貌,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文明程度。关于工业革命的划分,学术界有过习惯性划分,也有人不同意,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近年来关于工业革命的新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以保罗?麦基里(Markillie,《经济学家》编辑)为代表,一种以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为代表。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着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并对工业革命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的纺织机械化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福特汽车工厂在20世纪初大规模的流水线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现在正在兴起,以“3D打印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或者说是数字化制造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着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他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即以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构成新经济模式的五大支柱。


  另外,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撰写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安德森展示给我们一些现代企业是如何使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将制造业搬上自家桌面的。安德森在书中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全新的解读--“创客运动”的工业化,即数字制造和个人制造的合体。


  综合有关论述,笔者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一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冲击,这种冲击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性人才”上。我们如何面对这次工业革命?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不论是保罗?麦基里,还是杰里米?里夫金,他们都提出了以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教学、分散合作的学习模式,颠覆了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批量化、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


  如今,以“三新一网”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第一类是大量的高素质的基础劳动者,即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劳动者。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这些劳动者的素质包括:首先,劳动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并且具有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其次,劳动者要有较高的信息化获取与整合能力,必须会熟练使用互联网,熟悉相关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知识,并通过电脑,实现互联网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融合运用。再次,劳动者要有良好的品质,诸如与人合作、分享、创新、诚实、服务他人等等。最后,劳动者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


  第二类是相当多的高素质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同于普通劳动者,他们不仅要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高素质,而且必须拥有创造思维和个性化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具体来讲,第三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应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多元化的人生价值目标,即以创造潜能的开发、创新力的提高为核心,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第二,要有多维的创造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与开发能力。第四,要有张扬的个性化的品质,即有理想、有自信心、善合作、会分享、懂感恩、能坚持、不自卑。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科技发明、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合流、3D数字制造技术、能源互联网、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虚拟化生活等等,给全球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全面挑战。


  从整体上看,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面前,西方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容易接轨。而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教育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需要我们正视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针对“钱学森之问”,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中国教育不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陈旧,二是教育体制僵化, 三是培养模式单一,四是教学内容滞后,五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六是育信息化尚在起步,七是终身教育处于雏形, 八是教育国际化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九是教育财政保障体系尚未建全,十是教育立法基础薄弱。



建议:


  教育要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积极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面前,政府应该怎样去应对?保罗?麦基里认为,“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政府应该注重教育而非规划未来”。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处境,未来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高度融合,提醒和警示我们: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这里特提出如下十条政策建议,供国家教育、科技、工信、财政和立法等有关部门参考:


  一、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做起


  要加快育人观的转变:从“育分数”到“育人”。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中国教育必须从追求“育分数”到回归教育本质,真正的以“育人为本”,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德性高尚、善于合作、创新力强、社会情绪能力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


  要加快学校观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学校一直被隐喻为“工厂”。实际上,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真正的具有鲜活生命的“社会”。学校的本质取向是一种共同体,即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共同体。现有的学校观迫切需要回归到“人”这一教育原点,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到大社会和大自然,培养人的亲自然情节,唤醒人的同理心。


  要加快教师观的转变:从“传授者”到“学习者”。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学校要调动一切资源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的角色要转化为:教师首先是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要加快学习观的转变:从“书本学”到“网络学”。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种网络技术、新型媒体让人们学习的时空大大拓展,人们要树立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


  二、要尽快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要加快更新知识速度。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教材内容体系,及时把最新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创新的最新成果编进教学内容,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真正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要加快数字化的整合与开发。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特别是互联网交互平台、云计算、云教育等新型交互媒介的出现,数字化的学校、数字化的课程、数字化的教室、数字化的作业、数字化的电子书包等不断涌现。但是,目前这种数字化还处于孤立的、浅层次阶段,急需我们加快对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树立数字化资源的整体观,注重内容的综合和资源间的整合。


  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形势,要求必须改变现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师生主体间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积极整合教材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三、要尽快变革培养方式,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要求


  要变革教育组织形式。当前世界教育出现了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在线化等特点,日益兴起的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在线教育、视频课堂等,都呈现出来互联网交互平台等下的分散合作学习形式,注重个性化、游戏化学习,打破了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批量生产的组织形式。现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将向个性化、分散化、远程化的教育组织形式转变。


  要变革教育方法与手段。目前中国的 “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急需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力推行如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包等,让教学方法与手段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


  要变革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转变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形势下,必须要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转向网络学习评价、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注重人的能力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社会情绪力的引领,让每个人都带着个性成长,让每个学习者都拥有幸福一生的能力。


  四、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要从战略高度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落到实处,真正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支持能力和水平,支持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


  要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优先投入教育信息化,保障教育信息化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服务。而且,对于基层学校来说,信息化要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列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考核的内容之一。并且新增的教学经费部分应主要投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要充分运用各种云平台、云计算、资源包、大数据等现代网络技术。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的变革,融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的交互式的教学现场感的营造,为现代教育教学增添了新的教育空间。因此,政府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包、大数据等,全力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积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要完善终身教育体制。要制定终身教育发展战略、设置终身教育管理机构、开展终身教育的立法、整合终身教育资源、建立终身教育的学习评价和认可制度。


  要构建学校、企业和社区一体化体系。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探索企业、社区、家庭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改变单一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和选拔标准,逐步实现各类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拓宽学习成才之路。


  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民间爱心人士、民间资本和民间教育机构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上发挥作用。政府要出台激励性政策,正确规范和引导民间终身教育组织的发展,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功能。


  六、加速推进教育国际化


  要加速办学理念的国际化。要积极吸纳国际一流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成果、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我国教育在世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要加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美国的可汗学院、斯坦福大学的Coursera教育平台等等,都给中国课程的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课程的国际化不仅要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选用国际上先进的教材,而且要充分利用世界各个大学的网络资源、网络课程、直播课堂等,并且进行课程合作开发。


  要加速人员交流、学术交流的国际化。中国要从教育的出口国转变为教育的进口国,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来华自费求学,而不是单靠中国政府资助。而且,中国教育国际化在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规模和效益方面目前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家要采取多元化措施,进一步鼓励学术交流的国际化,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术交流的水平。


  要加速办学模式的国际化。中国要扩大各级各类学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国际化办学。积极鼓励国内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运用国际着名大学的优质资源,学习国外大学的网络课程,并给予学分或者学历承认,加速把人才培养纳入全球体系和全球视野。


  要加快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均衡化。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速度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和速度都明显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因此,国家要采取积极措施,实行特殊的政策红利,给予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国际化一定力度的扶持。


  要加快融入国际标准的步伐。要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新的机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培养机制。融入国际教育质量体系。促进 “学位国际互认”,尽早建立中国的教育质量标准、保证体系和质量认证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国际地位。


  要妥善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国家要正确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引导和鼓励学者在坚持本土化的前提下,开放性的吸纳国际化元素,做具有国际视野的原创知识的生产者。


  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打造数字化教师。国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加强教师的信息化资源的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要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机制,建立数字化教室和数字化课堂。在教师职称评聘中,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资源建设作为必要条件。


  要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教师任用制度。中国仍处于教师专业化的初步阶段。要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一开始就通过严格、规范的国家统一资格考试,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以提高教师专业地位,争取社会对教师职业在专业上的广泛认可。


  要加强教师培训。整合网络资源与现代知识,采取在线培训、网上学习、远程培训、网络课堂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积极运用云平台、云计算、视频课堂等新媒体技术,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网络学习、开发网上课程资源、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互动式、直播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


  要完善教师队伍专业标准体系。国家要颁布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制定和颁布城乡统一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配备标准。


  八、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要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的制度化建设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工程。构建政府与学校间的主体和法律关系;完善和加强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参与的互动机制积极吸纳家长、社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学校管理,构建起“政府引领、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新型学校管理模式。


  要加快改革考试招生体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来原有的学习时空概念,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本校的网络课程、也可以学习其他高校的网络课程,甚至是世界名校的网络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因此,要改变一年一考的模式。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招生权和办学自由权,建立网络学习的评价机制,探讨承认网络学习的学分机制。建立与国外大学的学分互换和相互承认机制。


  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依法落实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出资办学,完善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资助政策,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改变政府“一元化”办学模式,给予民办教育的“平等主体”地位以及民办学校教师的权利保障。


  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体制是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模式的变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参与办学多元化办学体制;建立新的学校评价方式,政府积极利用第三方的评价机制,发展多种中介机构,改变过去习惯于行政命令的方式,多用间接办法,把某些职能转移给社会。


  九、完善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体系


  教育经费投入应继续巩固。要建立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的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投入法规,制定行政官员考核的奖惩条例。


  要确定新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应该适时确定一个新的投入比例,建议在2020年至少达到4.5%以上,最好能够达到5%。加上民间各种投入,全社会教育投入达到6%以上。


  要构建多元化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构建多元化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利用资本市场、教育捐赠、校产保值增值、鼓励民间资本办学等方式,增加教育经费的收入。


  要建立教育经费审查和监督机制。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建立起独立的教育经费审查机构,行使独立的教育经费审查权,切实保障教育经费的专款专用。


  教育经费要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将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提高这些地区和群体的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求。


  十、大力推进教育立法


  要尽快完善相关教育立法。尽快制定《学校法》、《考试法》、《学前教育法》、《终身教育法》(或《终身学习法》)、《学位法》,修改《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法律法规;推进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制定国际教育文凭认可方面的法规,促进人才国际化;出台新型网络教育模式(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网络空间等)的学分认可政策法规;尽快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法规;尽快制定云教育、网络课堂等网络相关法规。


  要加强教育立法宣传。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营造和建设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适应的法制环境。特别是加强对涉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法律的学习,建立法制宣传教育责任制、监督检查制度以及考核评估制度,使教育立法更有实效,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良好基础。


  要完善教育立法机制。要积极开门立法”,完善政府起草、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全国人大通过相结合的教育立法机制。教育立法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确保立法质量。



建议人: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