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案提案

关于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4-03-02  

 

周洪宇2014年议案建议

 

关于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建议

 

案由:

  汉江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山地,全长1577公里,为长江第一大支流,流域包括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其中流经湖北省的长度达到了864公里,占到汉江总长度的54.7%。为减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促进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湖北省从2006年开始规划汉江流域现代水利工程;2009年开始谋划设立汉江生态经济带,2014年正式将其纳入省级发展战略。

  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处汉江中下游,覆盖了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3.8%,它的走向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节奏,可以对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更为关键的是,汉江生态经济带所处的流域是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的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因而,国家将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行全局规划开放开发,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案据:

  一、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战略可为中部崛起战略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汉江流域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支流,也是长江除干流流域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具有承南启北的区位功能,是连贯我国中西部的发展轴,也是我国大西北通江达海的通道,起着中国中部全方位开发的枢纽作用。国家重视汉江流域的发展,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开发发展战略,对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崛起,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的意见》,“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就是指长江经济带,范围涉及九省二市,而长江经济带不能只以干流流域来区分,必须包括主要支流--汉江。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将其融入“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中”,可以更好的发挥“第一支流”的特殊作用,加宽新支撑带的厚度,丰富新支撑带的形式,完善新支撑带的功能。加快汉江流域及江汉平原的振兴和崛起,为我国中部崛起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二、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战略是我国生态、经济、农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调水,将为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但同时对该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存在许多待解之题。第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m?,丹江口水库下泄总水量大为减少,中水流量的保证率大幅下降。加之近年受全球变暖影响,汉江流域来水量减少,汉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严重干旱,调水后约近1/4的水流向北方,如考虑二期调水,则调水比例将达到多年平均经流的1/3,无疑将会加剧汉江中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第二,水资源保护能力薄弱。汉江流域水质和水量监测站网不全、频次监测不足,未建立跨界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周边取水工程及汉江干流重要断面、取水口、排污口监督管理缺位,饮用水水源地缺乏有效的监管。一旦出现跨界水污染事故,由于没有国家级的跨界水质监控数据,往往无法迅速划清责任,理清污染源头。第三,现行的水环境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流域水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由于汉江流域涉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每个省市各自为战,缺乏协商机制,在制定水环境功能区划、跨界流域环境保护目标时,均从本地区的生态保护发展需求出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同时,由于系统保护规划缺失,导致汉江流域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问题较大,支流污染情况严重。汉江流域各省份之间唇齿相依,各种问题都不是某一个省份能够独立解决的,必须由中央将汉江流域的整体发展纳入国家开发发展战略予以重视,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持续发挥最佳效能,才能保证汉江清水永续不断的输送到北方。

  从2009年开始,汉江沿岸城市如湖北的十堰、襄阳、潜江等就已经在为建设汉江经济带积极准备,2014年湖北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但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期日益临近,矛盾日益突出,升级为省级战略也无法有效应对汉江流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变化。调水后,汉江中下游航运将受到较大冲击。汉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原航运条件较好的中水历时大幅度减少,对汉江中下游港口、码头、船厂及航运企业的航运保证率降低,航运成本大幅增加;尽管采取兴建引江济汉等水利工程来缓解弥补,但仍不足以全面解决航道枯水问题。调水后,汉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面临调整。汉江中下游是国家中部重要的汽车产业、化工产业和纺织产业聚集区,由于调水,中下游流域沿线不得不对地区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生产布局作出限制和调整,这势必加大招商引资难度,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汉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还属于次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尚未脱贫,但为了大局保证“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流域沿线的许多企业关停并转,这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产业基地,是我国中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因此,从全局出发,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升级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推进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帮助地方产业升级、调整,促进跨区域的产业合作,使汉江生态经济带更好地与长江经济带融为一体,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

  湖北为积极响应国家正在实行的“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提出了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而湖北“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中85%的重任落在境内汉江流域。由此可见,汉江流域在实现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中,肩负了8.5%以上的重担。将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促进汉江特别是汉江中下游的整体协调发展,促进江汉平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好的为我国“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服务。此外,汉江流域地理条件优越,从农业运输角度看,供应周边地区粮食,在成本、距离、时间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加快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转型发展,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三、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战略有利于区域合作和扶贫攻坚工作

  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战略有利打破区域界限,可以更好的链接东西向经济走廊。汉江沿线城市的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经济枢纽优势明显,但各省之间的合作不多,无法发挥整体优势。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升级为国家战略,将其打造成跨省经济带,让湖北与陕西、河南等省市共同开发,通过汉江航道和江汉运河建设,形成高等级航道圈,开辟东西向经济新走廊。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工程沿线的京津冀都市经济圈进行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协作发展,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纽带合理承接国外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部地区产业升级。

  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战略,建立“丹河谷”城市群,促进汉江支流与长江干流的经济对接,打造长江流域新的经济增长极。汉江生态经济带上的丹江口、老河口和谷城三县(市)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下游是“引江济汉”工程区,均有相关的发展规划、项目投资和生态补偿,而中段还是个空白,各自为政不利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地产业中既有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等相同产业,也有各具特色的品牌,其特色和优势是汉江流域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国家重视其发展,形成国家级城市群,对其区域内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实力,可为汉江支流与长江干流的经济对接提供加速度。

  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战略,与秦巴山区国家扶贫工作进行对接,加快汉江流域特别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进度。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国土面积最大、内部发展差距最大的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湖北和河南六省,而这六省中有三省都处于汉江流域,这就为片区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由“末端扶贫”到“源头扶贫”的转变条件。国家可以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作为片区扶贫的突破口,加快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转型发展,加快扶贫开发步伐、促进片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术界一直关注汉江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针对南水北调对汉江流域的影响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成果。1997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环境与国土室主任蔡述明研究员主编的《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一书对汉江流域的资源、环境、生态、经济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流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论述;2001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蔡述明研究员联合全国政协委员殷鸿福、曹文宣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向全国两会提交《汉江生态环境建设要与南水北调工程同步进行》的提案;2010年时任中科院测地所环境与灾害研究室主任、省政协委员杜耘研究员向湖北省政协提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流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建议》的提案;与此同时,湖北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于汉江流域的发展也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出台了有关政府政策和措施。今年,正式纳入全省发展战略,形成了完整的“两圈两带发展战略”,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调水之际,在汉江流域生态、经济、社会面临巨大变革之际,

 

建议:

  一、国家尽快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国家发改委将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补充进《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中,并尽快制定《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和《汉江中下游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规划》,协调有关部委和汉江流域省市,打破区域界限,细化流域综合开发方案。建立国家级的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充分吸收国外发达国家流域管理经验,例如欧洲莱茵河、美国田纳西河等;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组建国家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顶层设计、建设实施和工作协调。国家组织,汉江流域省份参与,建立汉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机构,负责汉江梯级水库联合调度事务,建设汉江水资源统一调度信息平台。

  二、建立汉江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议国家以汉江流域作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提升水资源监控能力,参照丹江口库区编制实施《汉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以同样的中央投资补助比例(84%)安排支持汉江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隔离带项目,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湖泊综合治理和湿地保护等方面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建立汉江中下游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将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区”纳入生态补偿的范围。建议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北方受水水价中增加水资源费和环境费,对因调水后影响的税源损失和治理生态环境所增加的财政支出,由“受益区”通过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每年给予“受影响区”补偿。同时,进一步丰富补偿内涵,可将技术和智力支持作为补偿项目,构建“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国家以配套经济政策体系和系统化交通工程项目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强力支撑。国家出台政策,建立多样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提供跨省区、服务全流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建立汉江流域产业发展基金和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发行汉江流域产业发展和水环境治理专项债劵,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汉江流域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交通先行,国家对汉江流域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建设系列工程项目,加快丹江口大坝以下航道整治与西武高铁等重大交通运输项目建设步伐;在汉江中游建设一类航空口岸;通过汉江航道和江汉运河建设,特别是在汉江中下游发展建设战略大通道,形成高等级航道圈,加强中东西部的经济联系,开辟东西向经济新走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支持汉江中下游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水利示范区。汉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但同时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也很大。国家应在这个区域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水利示范区,对区域内粮食主产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等投入力度,提高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五、将“丹河谷”城市群升格为国家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先行先试试验区。大力发展汉江流域“丹河谷”城市群,给予优惠政策,允许先行先试,使其成为中小城市组群发展示范区,为汉江流域整体经济发展试金铺路。

  六、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开发与流域沿线的特困扶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牵头研究建立扶贫攻坚区内跨区域扶贫攻坚合作机制、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机制,重点对扶贫攻坚与汉江流域统筹发展机制进行探索。汉江流域省份可在毗邻地区设立跨省合作区,加强彼此间规划协作,促进区域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结合,促进生态扶贫与经济扶贫的有机融合。

 

建议人: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