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洪宇视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借助互联网做好公共文化服务

发布时间:2014-03-18  

 

  当前,我们正处在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于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自2009年以来,多次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立法提交议案,有的已被相关部门采纳。围绕相关问题,近日,周洪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迅速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体的发展现状?

  周洪宇:通过对各地的调研不难发现,近年来我们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硬件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都有了明显的改观。档案馆方面,由向内逐渐转向对外开放。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一级,原来很多没有档案馆,或者建立在市委政府的大院里面,公众没办法去查阅档案。现在,不少地区已经建立了档案馆,而且开始对外开放。

  总体上,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全国公共文化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广场就可以看文艺演出,进图书馆就可以听公益讲座,在社区文化站就可以免费借阅书籍等,人们感到与文化走得越来越近。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突破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困难有哪些建议?

  周洪宇: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地区差异,东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发展并不平衡,大小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存在不同。

  因此,国家要尽快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标准。在硬件建设上,如建筑风格方面,中国的公共文化设施也需要确立一些基本的准则,要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风格;建筑设计上要蕴含中华文化的元素,有中国特色;在建筑的体量上,根据省、地市、县相应的人口、历史、文化的积累等分别设定基本公共文化设施规模、体量等相关标准。要从实用出发,不能超越实际,避免过于奢华、浪费。在标准完善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此外,软件上,也要进一步加快文化领域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员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

  厘清观念 传递正能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当前我国公共文化内容方面的现状和建议。

  周洪宇:文化艺术创作作为基本公共文化的内容提供给大家,究竟是要让大家对这个社会充满抱怨、怀疑、否定、批判,还是要引领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乐观和力量呢?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频繁,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以及西方进来的一些文化糟粕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的一些文化艺术作品、文化的内容,在这方面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内容方面给人正能量的东西还不够。有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所创造的是负能量的东西,而不是给我们向上、前进的力量,甚至某种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我们的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对于文化的引导,厘清观念是重要的。文化是人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所创造的产品,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的内容。文化与文明不同,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是进步的,而文化是中性的,本身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财富,都是好的、正确的,也有负面的、糟粕的内容,这提醒人们对于文化产品要有选择,也提醒文化艺术工作者要为我们的社会提供积极的、正能量的东西。这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加快平台建设 共享文化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有何影响?我们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周洪宇:据了解,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家各级机关对文化项目的重复建设、覆盖重叠等问题,使得资源没有实现共享,造成分割严重。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一部手机打天下”。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务方法上,我们要突破传统方法,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来提升我们今天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在当下这个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年代,要以人民为本位,从满足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通过互联网平台,打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开创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