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案提案

关于制订并推广新礼仪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5-03-05  

 


周洪宇2015年人大议案建议


  关于制订并推广新礼仪的建议


案由: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媒体报道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特别是中国大陆游客在境外的不文明行为,引起各界的广泛热议。对于这种不文明行为,站在道德高地上横加指责上纲上线者有之,从主客观角度予以分析具体情况理性对待者也不乏其人。怎样对待,如何衡量一种行为是否文明,有很多因素,如地区差异、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甚至每个人的认识差异等等。对这种不文明行为如何进行约束使之改变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显然仅仅依靠法规惩戒是不够的。在当今社会,旅游不文明行为,社会诚信缺失,道德责任感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任其蔓延,必然影响社会和谐和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借鉴中国古人的宝贵智慧和经验,以礼仪来教化人心,通过制订并推广各种新礼仪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案据:


  一、制订并推广新礼仪有助于确定人们习俗行为的准则,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礼”。“礼”是我国的独有词汇,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也没有“礼”这个概念,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而在中国,方言、风俗每个地方的差异非常之大,但无论在哪里,“礼”都是一样的。礼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古代贤哲的智慧之光。“礼”不仅是礼节、礼貌,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治理国家社会的准则,也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左传》中讲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据。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而不绝其因在于“礼”,中国历史上几经挫折磨难而始终没有走向分裂其因也在于“礼”。当今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需要理解遵从“礼”的精义,取长弃短,制订推广各类礼仪来弘扬“礼”的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制订并推广新礼仪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人文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问题的重要力量和有效举措。


  1.弘扬“礼”文化,推广新礼仪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人文环境的现实需要。人类社会是思想者的世界,而人的思想又非常复杂,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出问题,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人文。这里的“人文”一词的含义,古人有很明确的解释,就是“文德之教”,具体来说,就是用礼乐之道教育民众,不断提升他们的境界,用道德来引领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不是空洞、苍白的说教,而是寓于民众喜闻乐见的礼和乐当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被道德所“化”。“教化”一词就是这个意思。“人文日新”,是指人在接受教育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只要人人被化,那么自然就是天下大化了,所以说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应予以弘扬其精神内涵并以制订推广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礼仪的形式来活化利用。


  2.讲德守礼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需要。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理念等。软实力很难量化,但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软实力不但可以在凝聚人心、激励士气、提供史鉴、醇化民风、树立民族形象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可以为经济、政治、外交的发展助力。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再塑中华民族的形象服务。如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其动漫文化、游戏产业和生鱼片已经走向世界,成为日本的文化符号,提升了知名度并反过来推动了日本动漫游戏饮食产业的发展。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博大精深、充满智慧哲思的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予以接收吸纳并发扬光大。乃至今天仍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着无与伦比的影响。以致有西方专家学者发出感叹,解决当今世界发展生存的问题,需要从2000年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更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把“礼”作为中国文化的价值典范,通过多种途径宣讲“礼”的文化内涵,制订新礼仪规范作为载体在经济、政治、外交中予以活化利用,使“礼”重新焕发生机与火力,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力量。


  3.弘扬“礼”文化,制订推广新礼仪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问题的重要力量和有效举措。在国家层面,礼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国家典制。任何国家都有典章制度,而在中国古代,十分强调典制的制订,一定要符合礼的原则。为什么呢?因为古人是把礼作为道德和客观规律的代名词的。所以《礼记》中写道:“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体现的是不能改易的道理,具有最大的合理性。国家典制是行政管理的规范,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礼”中所蕴含的“仁”的思想,推己及人的互相尊重的思想对当前的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和实践意义,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的思想内涵,应当为我们所镜鉴。在个人层面,“礼”是对人性合理的制约。在西方文化中,大多信奉基督教,人的灵魂由上帝来管理,以上帝为精神寄托,求得上帝的宽宥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情感寄托。中国文化则是以人为中心,人的灵魂由自己来管理,通过约定俗成的礼仪文化规范约束自己,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这就是说,中国人以“礼”为一切行为的准则,时时刻刻修身克己,来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和缺点,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和合一同的和谐社会关系。


  三、制订并推广新礼仪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交融。


  “礼”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国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但历久弥新,发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对世界特别是东亚国家有着深远的重要影响,为当地文化所吸收接纳并成为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文化基础。如在日本,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的影响,并积极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将其精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形成日本的企业文化精神,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如今,日本仍有一整套的礼仪规范,体现了“礼”的精神内涵。日本人的见面鞠躬、谦和有礼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它包括祭祀、尊长、就餐、交际等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由此构成了日本独有的文化符号。在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等地,以“礼”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谦和有礼,互相称呼使用敬语等等都体现了“礼”文化的独特魅力。不只在东南亚地区,在西方国家,儒家思想也越来越受到广泛欢迎与接纳,截至2014年10月,全球已建立471所孔子学院和730个孔子课堂,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2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充分证明了以“礼”“中庸”为精髓的儒家思想有着独特的文化影响力,对世界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理应组织各方面力量对“礼”文化进行研究、解读、宣讲、交流,制定一系列符合时代精神的礼仪,以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交融。


  四、制订并推广新礼仪有助于对人们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约束,发挥社会人道德自律的意识,形成知礼、懂礼、有礼的良好人文社会环境


  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文革时期,随着反封建主义思潮和破除封建迷信的盛行,以儒家思想为首的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打击,随着封建糟粕一起,许多凝聚了中国古代圣贤哲人的思想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被束之高阁,日渐消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精神文明建设相比较为薄弱,传统文化日益衰微。尤其是随着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上心浮气躁、以利当先、道德缺失等风气渐渐滋长弥漫。美国《新闻周刊》有一篇报道:《在中国开车危险又刺激》,据调查显示,中国车祸的总量占全世界的20%。中国每辆车发生车祸的比例是美国的16倍。在过去5年中,中国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是10万。中国的交通法虽然规定了礼貌驾驶,但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纽约时报》有一篇题为《可怜的中国空姐》中报道说,从郑州到上海的一架飞机,本来90分钟就到了,可是客人带的行李多得摆在厕所前边。于是,有人就开始嚷嚷,有的人说饿了,有的人说扰乱了我的商业计划,结果把空姐都弄哭了。空姐说,请系好安全带,结果客人毫不理会。


  因此,重新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化育人等社会性功能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弘扬“礼”文化,制订并推广新礼仪,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对人们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约束,发挥社会人道德自律的意识,形成知礼、懂礼、有礼的良好人文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议:


  良好的礼仪需要政府的引导,社会的推动,大众的参与。建议由文化部和国家文明办牵头,民政部、教育部、工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参与,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研究,提出可行方案。


  1.尽快制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新礼仪,成为明文的社会法律规定。所谓新礼仪,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儒家思想中“礼”的阐释,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也不是恢复所有的繁文缛节,而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礼”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赋予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建议由文化部和国家文明办牵头,民政部、教育部、工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参与,起草制订各类新礼仪,提交全国人大进行立法,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2. 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使制订的各类新礼仪规范更加合理完善。礼作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每个公民的行为规范,理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凝聚共识,以更大限度地发挥“礼”文化的精髓,弃其糟粕,使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和客观需要。


  3.“礼”文化和礼仪教育应进入课堂,并作为通用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少年儿童思想单纯,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久而久之,就可以收到“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的效果。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礼仪习惯,奠定良好基础,才能形成人格中的积极因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使用的通用教材中也应包含这一内容,加强学习教育,形成懂礼知礼的良好人文环境。


  4.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公众人物应带头示范讲礼仪。在当今社会,随着资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对公众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公众人物带头示范遵循礼仪,有利于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公众能更好地自觉参与进来并逐渐形成日常的行为规范。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作报告前进行鞠躬已经受到公众的注意和好评,建议电视节目主持人、演员等也应带头在节目开始前鞠躬向观众致意。


  5.加强礼仪文化宣传、讲解。重构礼仪文化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新闻单位和文化传播机构应该利用各种平台和媒介来组织形式多样的礼仪文化宣讲活动。如举办礼仪讲坛、礼仪知识竞赛、礼仪图画连载、礼仪传统小故事讲解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宣传措施,在全社会更好传播礼仪文化知识,逐步堆积、沉淀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


  6.加强礼仪文化研究和国际交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要促使专门礼仪文化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开展研究活动,对礼仪文化进行全面深入解读,充分发掘其精髓和内涵,传承礼仪文化并使其发扬光大。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礼仪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借鉴礼仪文化研究的经验,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全世界焕发生机和智慧光芒。


建议人: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