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关于阳光敎育,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有两个: 一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思考阳光敎育;二是深入教育教学的本质,创造阳光课堂。
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就全人类而言,就是全球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人而言,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怎样深入教育教学的本质创造阳光课堂?本次论坛的主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是一个方向性的答案。
一、阳光教育的目的:培养有自主力、创造力、生活力的世界公民
关于阳光教育,此前我所作的有代表性的论述有两种:一是2003年在《我的阳光教育论》一文中所作的论述,二是去年在徐州发表的关于《阳光、教育与阳光教育》谈话中所作的论述。前者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灰色教育症”,提出了阳光教育的理念,以及实施阳光教育的五大途径。后者从阳光这一种自然现象和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高度一致性立论,阐述了阳光教育的五全特征,即全体、全人、全面、全程、全球,以及实现阳光教育的四条思路:求真、求实、求新、求活。在“求新”一节里,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面临新形势,我们要采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来改革教育。今天我想从这一论点出发,和各位共同探讨阳光教育。
我们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核心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否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甚至不是我们能否成为世界上人均财富最多的国家,而是我们能否成功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因为错失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再重蹈覆辙,错失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了。
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不能仅仅考虑教育,而要考虑所处的时代,考虑科技革命,考虑产业变革,因为这些因素对我们的教育影响太大了。我们过去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教育以外的关注不多,既没有关注内心,也没有关注世界,我们仅仅关注身边的事情。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教育是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前途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宽广的视野。鼠目寸光是做不好教育的。教育者鼠目寸光,其危害不仅仅是误人子弟,而且有误国之嫌疑。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怎样的课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践行阳光教育?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的几个大问题。
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以纺织业的工业化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以福特掌握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其标志就是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有人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受损最大的将是中国。因为当3D打印技术普及到使“私人定制”甚至“私人制造”成为人类通行的消费方式的时候,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将不复存在,很快就将成为一个“生锈的国家”,就像当年花巨资引进的彩电显像管生产线被迫报废一样。这里的关键在于,未来的生产不重要了,未来重要的是设计,而设计所需要的创意、创新、创造能力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
第一类是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高的信息化获取与整合能力,还要具有与人合作、分享、创新、诚实、服务他人等良好的品质,以及一定的全球视野与思维。第二类是相当多的高素质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高素质,而且必须拥有创造思维和个性化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
为了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的挑战,无论中外,教育方式都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革命性的深刻变革。分散式合作课堂,扁平式学习,将成为教育的主流形式。课堂观、学习观、知识观都要改变,并且是比我们现有的改变要深刻的多的改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给阳光教育一个新的诠释,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阳光教育实践。我现在想到的阳光教育的这个新的诠释是四句话:
(1)阳光教育是高瞻远瞩的教育,特别重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要求;
(2)阳光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教育,特别重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学科学习的规律;
(3)阳光教育是普度众生的教育,特别重视因性因材施教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4)阳光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有自主力、创造力、生活力的世界公民。
这三个特别重视,其义不言而喻。希望大家能做到这三个特别重视。做到了这三个特别重视,阳光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有实现的可能。否则,这个终极目标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就只是一块画饼。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要做的中国人,不仅是中国的中国人,而且是世界的中国人。做世界的中国人,已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在必须做的前提下,怎样做好的问题,这是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所决定的。今天的中国人必须要有全球视野、中国本位、实践导向。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教学,也应有这种理念。
自主力可以理解为自主学习能力的简称。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力?用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话说,就是“老师给学生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门、翻箱子,到处去找东西”。也就是实现我们本次论坛的主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要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起。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再创造”的情境中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生活力,是生物体维持其生存延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力,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学校不仅负有培养学生学习力的责任,也负有培养学生生活力的责任;不仅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还要负起指导家长的责任。不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还要教育培养学生,使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体。
培养具有自主力、创造力和生活力的学生,就是培养“智仁勇合一”“知行合一”的人,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 “培养真善美的活人”,而不是现代社会“单向的人”“片面的人”。这是培养阳光学生的基础,也是培养世界公民的基础。
二、阳光课堂的标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实践阳光教育的关键,是让课堂充满阳光,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状态;而改善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没有疑义;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这也没有问题。但是把这两个主体性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对矛盾。怎样协调和处理这两个主体性的关系,理论上探讨的不少,但在实践上解决好的不多。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就必须理顺这个关系。
1.海慧中学合育课堂探索的启示
海慧中学把合育论和课改相结合,于2009年秋提出了建设合育课堂的目标。他们对合育课堂的界定是:“合育课堂是以阳光教育等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为重要学习方式,以教学相长为根本教学原则,致力于整合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等要素,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与合群、合作、合享社会能力同步协调发展的合作教学模式。”
在这个不足百字的界定中,他们集中回答了合育课堂的理论依据、学习方式、教学原则、实践途径及教学目的等五个问题。我看其中最为精彩的是,把我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篇教学论专论《学记》中首倡的教学相长,作为合育课堂的根本教学原则。
在海慧中学的张勇校长和刘克耘老师联合撰写的《合育课堂的四种结构》一文中,我注意到这样一段阐述:课改说到底,就是改革和改善教育的各种关系。在教育的各种关系中,首要的就是教师关系。要有效地推进合育课堂建设,我们必须首先在教师之间建立起“合作性同事关系”。与此相应的就是在学生之间建立起“合作性的学习关系”。将教师间的“合作性同事关系”与学生间的“合作性学习关系”用“教学相长”联系起来,我们的合育课堂建设就有了成功的保障。这个阐述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体性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教学相长”,而不是“教学相妨”,这是我们解决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体性关系的根本原则。“相长”的对象,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还有科学人文精神的形成。“相长”的时空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贯穿于学生求学期间师生关系的始终。我们既要研究教学相长的途径与方法,还要研究“教学相妨”的现象与危害;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观念,在行动上积极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方法。
2.光合作用对教育的启发
“人们一直以来都是把自然界当作主要来源,从中不断获取促进人类认知发展的象征和图像。”“自然界是敬畏和神奇之源,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不存在想象;人类没有想象,意识就会衰退。”从自然界获得智慧,老子的“上善若水”是这样,我们的阳光教育也是这样。让我们回到自然界,在沐浴明媚阳光的同时,去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万物生长靠太阳”,万物是怎样靠太阳而生长的?
我们都知道其中的原理是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让我们来复习一下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同时也有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过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由光合作用联想到教育教学行为,我们是不是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思想不够解放,不相信学生具有“人类上升的动力”,天然就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在于我们的教育心态不够阳光,没有真正理解阳光教育道法自然的精髓?
3.佐藤学的经验教训
用32年时间,遍访日本各地2500多所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经历了最初1000多所学校改革失败的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不能只凭教师和校长的力量。我曾经和校长、老师们一起尝试着改革,结果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因为缺少了学生的力量。
学生的力量来自哪里?就是来自我们本次论坛的主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阳光教育的前提。教学的因是学生,教学的果也是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缺失,是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一些学校课改难以为继、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教学相长,相观而善,相得益彰,应该成为阳光教育追求的一个浅近而深远的目标,应该成为阳光课堂里的一道道寻常而炫丽的风景。
三、阳光课堂的奥秘: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怎样创造阳光课堂?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在座的各位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和校长们。在这里我谈几点基本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1.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为什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么简单的几乎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在新课改启动已13年的今天,还“堂而皇之”地成为我们阳光教育第五届论坛的主题?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有人说这要用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来解释。这个说法带来了两个问题:其一,如此强大的惯性的源头是什么?其二,什么样的外力才能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惯性的源头就是教师习以为常的教,追求即时效率的教,还有换汤不换药的“名义课改”下的回头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堂里,不会有多少学生学习主体性生存发展的空间,这是不言而喻的。既然如此,起决定作用的外力就是果断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战略重点转移,犹如邓小平当年主导的把全国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样。以阶级斗争为纲不能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同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也不会带来教学生产力的解放。
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首先提出的主张,却是我们践行阳光教育,创造阳光课堂首先要做的事情。教育理论上的创新是重要的,比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践上的创新,也就把理论所阐明的东西做出来,这是实质性的立体的创新。只有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不是天然的,而是教师所赋予的。一个不具备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师,不可能赋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那么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又从何而来呢?教学思想的解放、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强有力的课改组织领导,是教师获得教学主体地位的三个要素。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并以此来有效推行阳光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我们阳光学校的校长们当前一个时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2.建设以小组为基础的班级组织
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的教学基本组织──班级,是十七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而且我们的班级与西方国家的班级还不同,班额普遍较大。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阳光教育是普惠的,也是个性化的。而衔接普惠与个性化的,让个性化得以落实的,就是学习小组,用海慧中学的话说,就是合育小组。
建设以小组为基础的新的班级组织,对于阳光教育的实施具有战略意义。没有班,就没有现代学校;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新的教学模式。对这一点希望大家给予足够的重视。小组建设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各地在这方面探索比较多,也产生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我们的任务是,把阳光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习小组的建设中,形成具有阳光教育特色的小组建设的方法与经验。
3.培育以促进自育为目的的合育文化
合育是阳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很高兴地看到,海慧中学和武汉25中不约而同地把合育引入课堂建设之中,先后提出了建设“合育课堂”、“合育大课堂”的课改目标。把合育与课堂建设相结合,是一个创造,而且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发展方向。我赞赏和支持他们的做法。
合育课堂建设可以成为阳光课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有示范意义的、能起带头作用的工作。我希望合育课堂的建设不要止于课堂建设,要同时向合育课程的创造、合育文化的培育方向发展,以构成一个由课堂建设、课程创造和文化培育构成的完整的合育体系。突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取得突破之后,如果不能建立起合理的稳固的体系,不能借助体系的力量推动工作,那么这种突破的价值最终是会消减甚至泯灭的。
我赞成海慧中学的合育观:合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和集体)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由发展等人的核心能力。培育以促进自育为目的合育文化,是推行阳光教育,建设阳光课堂,使学生不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成为发展的主体、成长的主体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希望同志们在这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4.善用先进的课堂形式与丰富的网络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们注意到这种革命性影响了吗?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了吗?我们正在采取行动吗?恐怕未必。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还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谈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问题。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为什么火爆?一个美籍孟加拉人的个人行为为什么会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其答案是不是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在不经意间赋予了学生(而且是数量在理论上可以不受限制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权,还有自由选择权?在我们的一些学校流行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与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但在技术与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
“新型的通信技术与能源体系的交汇之际,正是经济革命发生之时。”同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之时,也是教育革命发生之时。这种教育革命正在我们的眼前发生!我们开展阳光教育的学校对此要高度重视,并尽快付诸启动。我们要立即着手研究,怎样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借鉴先进的教学方式,变革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组织形式,以极大地提高我们阳光教育学校的育人质量。否则,很难说是理想的阳光教育、理想的阳光课堂。
技术改变教育,正如武器改变战争一样。技术是人创造的,也是人应用的。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培养造就一批信息技术素养较高的教师,由这批教师去带领、带动老师们去从事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
最后,谈谈怎样推动阳光教育向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发展的问题
1.巩固现有阳光教育学校的研究基础
2.建立包括教师专家在内的研究队伍
3.开展系统性实践性的阳光教育研究
4.将合育提升至与德智体美并列高度
5.开展阳光教育研究的思想方法问题
(1)在求实的基础上求是
(2)在育人的基础上育才
(3)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